诗意的童话
文/图书馆 张章琬航
《月迹》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,他通过清澈明净的儿童的眼光去探寻月迹,用纯真灵动的童心去尽情发现月的无处不在,感受月的温柔,弹奏了一曲轻盈、优雅、余音袅袅的月光曲,给人美的享受。
本文笔法清淡,细腻,流畅,自然,笔调舒缓而有节奏,语言生动,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月的踪影:“款款的,悄没声地溜进来”,“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,爬着那竹帘格儿……”,“河水细细的,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;全没白日的那么粗糙,灿灿的闪着银光,柔柔和和的像水面了。”作者对月的描写是令人神往的,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:“月亮里,地应该是银铺的,墙应该是玉砌的”。对童心的抒写逼真传神:盼月却不见月时便“坐回中堂里,放了竹帘儿闷着”,看到镜中的满月时,竟高兴得“屏气不出,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,会一口气吹跑了呢。”当喝下浮着月光的杯中酒时,大家感到十分满足:“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。”庆幸之余流露出天真稚气,分外动人。
随着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,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,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。作家只有具有孩子的慧眼,才能揭示出造化的奥秘,去发现那些不为常人觉察的月的魅力:“长了腿儿的”镜中月,“玉玉的,银银的”空中月,“酥酥地颤”着的酒杯中的月,以及“那一处的水里都有”的河水中的月。连弟弟妹妹眼睛里都有“小小的月亮”,随着每次的发现,都引起孩子的惊喜和新奇,他们的爱美心理和好奇心理,由于月的赐予而得到充分的满足,便甜甜的睡去。将月夜的静谧和童心的灵动融为一体,形成了恬静淡远的诗的意境。
“我常想,我们这个时代,该是一个月亮的时代呢。月亮是美丽的,美丽的月亮照着我们所有的人,也给了我们所有人最多的情绪和最多的幻想。”这是贾平凹对时代生活的独特感受,也代表了了特定时期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,动乱的噪音一度甚嚣尘上,导致人们心力憔悴。而烟消云散之后,人们希冀着恬淡宁静中的心灵复苏,自然而然的钟情于明月,追求她的阴柔之美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满足了人们这种审美需求。
贾平凹在艺术上追求传统的“空”与“灵”,追求建立在“自近”基础上的“旨远”,崇尚“碓中有韵,秀中有骨”。作品“在徐开徐合、平实自然的阴柔美中充盈着质朴厚实的艺术魅力”,清新恬淡,含蓄隽美,富有诗的意境。(版权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)
书名:贾平凹散文选集
作者:贾平凹
索书号:I267/JPA V10
ISBN:978-7-5306-1138-0
地点:社科二书库